团队成员:闫凯璇,蔡瑞江,黄育玮,赵娇娜,裴炅,王帅琪,高健,孔媛媛
一、守陵人访谈: 30年的坚守
本次重点访谈81岁的赵乃堂爷爷,他以“守护烈士”为核心使命,见证了黄崖洞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。
1. 跟着父亲的脚步,把“亲人”守好
•坚守缘起:受父亲影响颇深,父亲的讲述在心里种下种子。1991年正式接手守陵工作,至今已30余年,“我来,我就觉得得把这些烈士当成亲人守着”。
•日常工作:每天清晨6点起床,先打扫陵园卫生,再巡查周边环境,核心负责“两防”——防火、防游客乱扔垃圾;工作时长随天气调整,逢清明、国庆等节日,会协助引导各地前来祭奠的群众。
•情感联结:提及陵园内的烈士,反复强调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”,目前陵园内仍有44位未被认领的无名烈士,“之前有烈士被家人接走,剩下的这些,我得替他们家人守好”;面对“工作累不累”的提问,直言“困难一天天就过去了,不累”。
•对景区发展的感受:对比30年前,坦言“现在比以前强太多”,认可政府对景区的支持力度,“路通了,来的人多了,烈士们的故事也能被更多人知道”。
2. 住在文物里,把每个山头都踩遍
•生活与工作融合:自1991年起便驻守黄崖洞,主动搬到景区内的老旧房屋居住(该房屋为早年百姓逃难所建,现属黎城文物局管理),“住这里方便,能随时看公墓”;房屋无暖气但冬暖夏凉,水电设施齐全,日常仅靠老年机联络,不看电视、不上网,却清楚“中央电视台、山西电视台都来拍过”。
•独特的“巡查方式”:除日常打扫陵园外,会定期走遍黄崖洞的各个山头,“每条山路都走过,最高的地方也去过”;对黄崖洞兵工厂旧址记忆清晰,提及“当年洞里头是材料库和军火库,东西都是人背上去的,用多少取多少,打完仗就用完了”,还透露旧址曾因特务破坏,后经修复才得以保存。
•坚守的“朴素理由”:被问“孤独吗”,摆手说“回家也没事,转山里挺好”;面对“是否要一直守下去”的提问,未直接回答,只说“看看公墓就行了”,言语间满是“把事做到底”的笃定。


图 1 赵乃堂爷爷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
二、景区文艺工作者访谈:用“上党梆子”,唱给年轻人听
访谈对象为景区戏曲表演者王阿姨,从事相关工作3-4年,主打以上党梆子演绎黄崖洞红色故事,是景区红色文化传播的“活载体”。
1. 表演形式:扎根本土的“嘹亮唱腔”
•表演剧种为上党梆子,是长治地区(含黎城、襄垣、武乡等县)的本土腔体,特点是“粗犷嘹亮、朗朗上口”,贴合当地百姓审美,“老百姓爱听,我自己也爱唱”,与晋城地区的上党梆子、襄垣的襄垣秧歌形成地域差异。
2. 表演内容:把将军的故事唱进人心
•核心表演曲目为《太行山走下兵工人》,聚焦1941年黄崖洞保卫战,重点赞扬彭德怀、左权等将领的指挥事迹,以及战士们的英勇牺牲精神;表演场景多结合节日或游客集中时段,“一到祭奠日,唱这段的时候,底下好多人都在认真听”。
3. 最大期待:让唱腔代代传,故事不褪色
•谈及职业目标,直言“希望上党梆子能永远传承下去,让下一代也能通过这个腔,知道黄崖洞的战斗故事”,认为戏曲是连接红色历史与当代年轻人的“软纽带”,“比讲道理更接地气,大家听得进去,记得住”。

图 2 景区文艺工作者工作照

图 3 团队成员合影